一百一十九章 天意弄人!
爱小说(www.18ys.net)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18ys.net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成都上空的天已经大亮,而洛阳的天也已经亮得差不多了,太阳公公露出了公平、灿烂的笑脸,
而太傅府的司马懿还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回忆、缅怀当中…………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今甘肃陇南武都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
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
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防御蜀军,这次他逃亡蜀汉,来成都已六、七个月了,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当年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再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他来蜀汉只做了个被人高高挂起的闲职、三公之一的太傅,没机会接触兵权,这些当代蜀汉军中“黑科技”必定是藏在蜀汉军中戒备森严处,
只有蜀汉少数几位的军中要员能看到,不是他这个刚来蜀汉,忠心又有待时间“考验”的太傅,所能够一观的,但是现在不行,也不代表日后也不行!
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
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此次战役的结果,不同的史书有不同记载。
《晋书·宣帝纪》中,司马懿大胜蜀军,但在《汉晋春秋》中,诸葛亮力挫魏军,可见后世的史书都是按照胜利者的意志所书写的,
不同朝代胜利者的不同意志,便会出现不同的事件经过、结果的版本,
而这样书写的结果呢便是会让后世之人对这个前代大人物印象,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是智谋百出、还是愚蠢无比,都由胜利者的意志所改写。
若是司马懿当初在高平陵一役中胜了,那后世的史书将按照他司马家的意志来书写,而司马氏的丰功伟绩也将被一一颂扬,
可惜他司马氏失败了,这大魏史书的正面便要以曹爽的意志所书写,而他司马懿、司马氏则是要被留在史书的反面了,
但是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想在他身后便遗臭万年,背上一个大魏反贼的骂名,
便要在蜀汉有名无权的三公太傅之位上,再找机会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再做一遍,直至将像做的事情做成!毕竟史笔如刀,
像司马懿这样的书香世家之人还是很惧怕的,不能不担心一下他的身后名,
在高平陵事变之前他不担心,毕竟他一直以大魏忠臣自居,身正不怕影子斜,高平陵事变之时他也不担心,毕竟只要他赢了,
这大魏的天下他司马懿都能说了算,到时便不怎么害怕史笔如刀了,毕竟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至于大臣、百姓,
只要待他们好一些,待过去个一二十年,世人便只知效忠他司马氏,不知大魏了,可惜啊,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任凭曹爽将一些的坏事都推在他的头上,让他没有半分的英明,就这样沉沦在历史中他不甘心,便拼了命的跑,最后总算逃出生天,
按理来说他应该在当时便勇敢的自杀身亡,可是他不甘呐!辛辛苦苦忍了这么些年,为大魏付出了这么多,辅佐了四代大魏帝王,
他认为这些功劳还是能够足够让自己的司马氏架空曹魏的权力,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嘛,以前都是付出播种耕耘,而今年也该到了收获的季节,
到了该收割胜利果实的季节,本该是自己收割大魏宗室曹爽手中权力的大好时机,最后却变成他这个久经沙场的四朝老臣被相对稚嫩的权臣曹爽收割了去,
他心中不甘,再加上他能忍、能活,才成功的活着逃到了蜀汉,因而誓要重头再来,再现司马氏的荣光他是不可能让河内司马氏就这样衰落在他的手中的,哪怕用尽一切代价还是要让司马家复兴!
另外,这时期魏将张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张郃传》中,张郃不听司马懿劝告,主动出击,“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而在《魏略》中却记载是司马懿指挥失当,“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青龙元年(233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懿派遣胡遵等追讨并破降。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tì]都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侧。
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位于今陕西宝鸡),进驻渭水之南。
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遂渡渭水背水扎营。
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司马懿认为如此,让郭淮屯兵北原。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峙于此,让蜀汉北伐大军难以向大魏腹地,
关中地区挺进,那可谓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能与卧龙在此对弈,是他的荣幸,
司马懿想了想又对司马昭、司马伦两兄弟道:“咳咳咳,为父以前想着为大魏效力便是一辈子的事情了,毕竟司马氏世代所居的河内郡便是大魏的疆域,
而与蜀汉将是毕生的死敌,便不遗余力的替大魏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可惜到现在天意弄人,
为父竟然带领着司马氏仅存的族人,离开了故土河内郡,来到了蜀地成都,替昔日的死敌蜀汉效力!”……………
而太傅府的司马懿还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回忆、缅怀当中…………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今甘肃陇南武都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
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
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防御蜀军,这次他逃亡蜀汉,来成都已六、七个月了,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当年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再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他来蜀汉只做了个被人高高挂起的闲职、三公之一的太傅,没机会接触兵权,这些当代蜀汉军中“黑科技”必定是藏在蜀汉军中戒备森严处,
只有蜀汉少数几位的军中要员能看到,不是他这个刚来蜀汉,忠心又有待时间“考验”的太傅,所能够一观的,但是现在不行,也不代表日后也不行!
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
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此次战役的结果,不同的史书有不同记载。
《晋书·宣帝纪》中,司马懿大胜蜀军,但在《汉晋春秋》中,诸葛亮力挫魏军,可见后世的史书都是按照胜利者的意志所书写的,
不同朝代胜利者的不同意志,便会出现不同的事件经过、结果的版本,
而这样书写的结果呢便是会让后世之人对这个前代大人物印象,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是智谋百出、还是愚蠢无比,都由胜利者的意志所改写。
若是司马懿当初在高平陵一役中胜了,那后世的史书将按照他司马家的意志来书写,而司马氏的丰功伟绩也将被一一颂扬,
可惜他司马氏失败了,这大魏史书的正面便要以曹爽的意志所书写,而他司马懿、司马氏则是要被留在史书的反面了,
但是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想在他身后便遗臭万年,背上一个大魏反贼的骂名,
便要在蜀汉有名无权的三公太傅之位上,再找机会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再做一遍,直至将像做的事情做成!毕竟史笔如刀,
像司马懿这样的书香世家之人还是很惧怕的,不能不担心一下他的身后名,
在高平陵事变之前他不担心,毕竟他一直以大魏忠臣自居,身正不怕影子斜,高平陵事变之时他也不担心,毕竟只要他赢了,
这大魏的天下他司马懿都能说了算,到时便不怎么害怕史笔如刀了,毕竟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至于大臣、百姓,
只要待他们好一些,待过去个一二十年,世人便只知效忠他司马氏,不知大魏了,可惜啊,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任凭曹爽将一些的坏事都推在他的头上,让他没有半分的英明,就这样沉沦在历史中他不甘心,便拼了命的跑,最后总算逃出生天,
按理来说他应该在当时便勇敢的自杀身亡,可是他不甘呐!辛辛苦苦忍了这么些年,为大魏付出了这么多,辅佐了四代大魏帝王,
他认为这些功劳还是能够足够让自己的司马氏架空曹魏的权力,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嘛,以前都是付出播种耕耘,而今年也该到了收获的季节,
到了该收割胜利果实的季节,本该是自己收割大魏宗室曹爽手中权力的大好时机,最后却变成他这个久经沙场的四朝老臣被相对稚嫩的权臣曹爽收割了去,
他心中不甘,再加上他能忍、能活,才成功的活着逃到了蜀汉,因而誓要重头再来,再现司马氏的荣光他是不可能让河内司马氏就这样衰落在他的手中的,哪怕用尽一切代价还是要让司马家复兴!
另外,这时期魏将张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张郃传》中,张郃不听司马懿劝告,主动出击,“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而在《魏略》中却记载是司马懿指挥失当,“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青龙元年(233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懿派遣胡遵等追讨并破降。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tì]都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侧。
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位于今陕西宝鸡),进驻渭水之南。
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遂渡渭水背水扎营。
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司马懿认为如此,让郭淮屯兵北原。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峙于此,让蜀汉北伐大军难以向大魏腹地,
关中地区挺进,那可谓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能与卧龙在此对弈,是他的荣幸,
司马懿想了想又对司马昭、司马伦两兄弟道:“咳咳咳,为父以前想着为大魏效力便是一辈子的事情了,毕竟司马氏世代所居的河内郡便是大魏的疆域,
而与蜀汉将是毕生的死敌,便不遗余力的替大魏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可惜到现在天意弄人,
为父竟然带领着司马氏仅存的族人,离开了故土河内郡,来到了蜀地成都,替昔日的死敌蜀汉效力!”……………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