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海南岛中转港口
爱小说(www.18ys.net)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18ys.net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光明镇是一个三千多人口的大镇子,也是整个崇明岛屯垦团的核心,驻扎在这里的通州团练多达600余人,加上家属和孩子,总数超过1500余人。
光明镇是整个崇明岛杂货的集散中心,并且拥有以土城为主的粮食仓储区,存储了整个崇明岛七成以上的储粮。
只不过由于夏收季节后,正值督标营大军在江南剿匪,展开拉网式的军事行动,收容甄别流民。
大量的屯民先后涌入,很多储存粮食坐吃山空,导致现在存储的夏粮从最高峰的一万七千余石,下降到不足五千石。
省着点发放救济粮,差不多能够维持到明年3~4月份收割冬季稻时,前提是屯民人口不在增加。
如今的崇明岛上,3万多屯民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强壮的年轻男性,这也是郑国辉准备带去南洋的人口。
这些长毛余孽和流民,若是流落到外界,大概率是一个“死”字。
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地。
在经历天京屠城,李鸿章屠戮姑苏城数万降军等重大事件后,这些流落到崇明岛的长毛余孽,多少也知道当前的处境不容乐观。
崇明岛的新屯民中,从姑苏城逃出来的就有八九千,几乎全都被吓得肝胆欲裂,惶惶不可终日。
能够躲在这里苟延残喘,得以温饱度日,已经承受郑国辉将军莫大的恩情了。
所以在各屯中,都建有简陋的将军祠堂,每日承受屯民膜拜感恩的香火,祈祷着将军大人愈发的发达显贵,前途未可限量。
郑国辉将军官做的越大,这些躲藏在崇明岛上的屯民安稳生存下去的机会越大。
若失去庇佑,几乎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上到崇明岛上
郑国辉对岛上的情况增加了直观的了解,总体局势尚属安稳,绝大部分的屯民也知道感恩,大体是好的。
在移民屯子中
一般打乱编组12人为一组,六组为一队,建有土坯茅草房集中安置。
六至八队为一屯,每屯容纳人口约450~600人之间,相当于村级安置点,会有一些经营小买卖店铺,做豆腐,早餐,以及统一设置的杂货店之类。
杂货店兼营收购鱼货和野物,算是本地特产,随船运送出岛售卖,多少也能补贴一些银两。
在各屯中
有八個较大的屯子,为中心屯,一般人口较多,常住人口1000多到2000不等,针头线脑以及铁匠铺之内的商业较完善,比其他村屯也热闹些。
最核心的,就是光明镇了。
郑国辉在光明镇上的土城巡视了一番,这座土城以和茅草的土坯垒砌而成,高约3.8米至4.2米之间,环城一圈2200余米。
背靠光明湖,土城前方掘有4米来宽水渠,水渠前方150米范围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平时驻有三百余名通州团练看守。
土城四周设有十多米高木质望楼,每座望楼可供二三十人的小队警戒,装备洋枪十杆,弓箭和刀枪若干。
土城正门是5米多宽的大路,大门是用腿粗的硬扎原木制成,敷以铁条十字加固,看起来又粗犷又结实。
木门前方是石制月亮拱桥,没有吊桥这些设施。
不过在土城的城门两侧,各有百余米长的城台,最多可供五百余人上城作战,用密集的流矢和洋枪封锁道口。
没有相当强的武器枪炮,根本不可能攻破土城门。
土城内,分为内外两层。
内城全都是一个个高大的圆形粮仓,同样是用土坯砌成,这些加了茅草的土坯经过摔打,晒干后,一个个比石砖还硬。
垒砌成圆型粮库之后,外面用石灰水粉刷,库基全都是长条青石,高出地面一尺,可以防止积水和鼠害虫咬。
郑国辉在视察时,内城还有450多名劳力正在修建储粮圆仓,同时建设13座粮仓,每个工地二三十人。
剩下的都在挥汗如雨的制土坯,土坯和草之后,层层叠叠的堆砌起来,四周留空,放在河岸边冷风强劲的吹拂。
只需十多天时间,这些土坯就会彻底干透。
根据五叔郑守成的介绍
如今土城内有粮仓57座,每仓可储粮800余石,总储藏能力约5万石。
现在正在建设中三十余座粮仓,至明年三四月份冬季稻收割,要达到90余仓规模,可储粮7万石以上。
如今崇明岛上已经开垦荒地2万亩之多,饲养的鸡鸭家禽亦有二三十万只,存栏肉猪近千头,数量还在急剧扩大。
土城的粮仓建设绝不能停,此外,在各中心屯里,亦动工建设了一些小粮仓,每仓可储粮200余石,建设十几至二十多个不等。
各中心屯储藏能力在3000~4000石左右。以备不时之虞。
郑国辉晚上就在光明镇住了下来,兴致勃勃的品尝了铁锅炖鱼贴饼子,野菜烧野鸡,萝卜炖獐子肉,野参炖鳄腿肉等时令野味儿,那真是吃的满口流油,大声叫着太爽了。
这崇明岛面积广大,层层叠叠的山林芦苇中野物众多,什么大雁,天鹅,野鸡,野鸭,獐子,麋鹿甚至野狼都有,还有江豚和鳄鱼,两三尺长的大肥鱼更是多到数不过来。
这一年多来
随着郑国辉手中的权柄飞速扩展,崇明岛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
农闲时候的道路迅速延伸,开拓,各种水田,沟渠也都集中精力挖掘,取得了不菲的开拓成果。
这一片肥沃之地,特别适合于种植喜水的稻米,产量相当不错。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耕牛,郑国辉听后果断的决定,拨款4万两白银,专门用于购置耕牛,骡子,驴和马这些大牲口,总数约莫一千余头。
购置来的这些大牲口,不但可以用于农耕,而且可以繁衍养殖,贩卖出去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反正崇明岛上野草树林茂盛,随便放养都能活的很好,根本不用去管,也不怕跑了,那真是省力又省心。
郑国辉这段时间积攒了十三万两白银的私财,拿出4万两白银购置大牲口,在预留3万两白银购置武器装备。
剩下的钱,要留着用于购置西洋大海船,都有重要的用途。
6万两白银的话,按照当前的物价
购置一艘能够下南洋的千石福船,用料银加上工银等等,约值1500两~1800两之间,出入不会太大。
区别在于所用的木料,用部分拆船料能够节省成本,最好的铁木价格自然更贵。
若购置一艘西洋二手的旧帆船,载运量也是千石左右,所需耗费的就多了,约在4000多至6000两白银之间。
区别在于船况和配置,很多弗朗基商人的风帆大船都配有西洋火炮,一般3~8门不等,每门青铜火炮值数百两,价格差异就出来了。
福船是平底船型,西洋帆船是尖底船型,用料自然多的多,能够承受的风浪和恶劣气候更强,船帆受风更好,航行速度也更快。
相较之下,多花些银两还是值得的。
这段时间以来
郑氏家族四处求购千石大福船,船队规模已经增长到67艘,其中千石大福船有14艘,定下的千石福船还有20多艘。
这样的一艘千石福船,长约三十余米,宽约十余米,在运载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的同时,可以载运220~280名士兵之间。
少装些士兵,活动空间就大些。
若是距离短或者中途可以换乘,那么就可以多装载些士兵,相对环境要恶劣许多,会造成不必要的减员。
所以,郑国辉计划派人前往海南岛,先行向海南岛输送一部分人口,购买大块地皮,在当地耕种生息,并储存粮食。
今后开始大规模下南洋时,将海南岛用作中转港口。
此事应交予行事稳重且有经验的人办理,在明年开春后,即刻派人前往海南岛购地置产,并且修建港口码头设施。
最好的人选,当然是五叔郑守成了,崇明岛这块基业就是他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考虑到这里离不开人,必须要五叔郑守成亲自坐镇。
郑国辉的目光只能放到五叔的几个助手身上,和五叔郑守成商量过后,最终确定由小叔郑守信带队前往海南岛开拓。
小叔郑守信乃是庶子,和其他几位叔辈的庶子一样,并没有能够分得郑氏家族的族产,也没有机会自立门户。
基本上都是在族内,任职工坊管事,帐薄或店铺掌柜之类的事务,拿一份薪水,到年底还有分红和瓜果,肉类赏赐,总比听从外人使唤强的多。
在家族内做事,有种强烈的归属感。
这些庶出的叔辈都是小门小户,家财有限娶不起姨太太,依附着庞大的郑氏宗族过活。
郑国辉的几个弟弟妹妹大概也是如此,在老爷子百年之后,大房头的家产毫无争议的都要归属于郑国辉名下,那些庶出的弟妹基本上残羹剩饭都吃不上。
有能力的自己闯出一片天,没能力的就回归族中,看能否讨得郑国辉的欢喜,分配在哪一处工坊做个管事啥的,依靠每月发的薪资度日。
其他的各房头,大抵也是如此。
唯一比普通人强一些的地方,就是一些姨太太会藏些私房钱,私下偷偷的补给儿女,让他们过得尽量宽绰些。
郑国辉把开辟海南岛中转港口的重任,交到庶出小叔郑守信身上,直接把他感动的泪流纵横。
誓言无论何等困难,都要把交付的差事做好。
光明镇是整个崇明岛杂货的集散中心,并且拥有以土城为主的粮食仓储区,存储了整个崇明岛七成以上的储粮。
只不过由于夏收季节后,正值督标营大军在江南剿匪,展开拉网式的军事行动,收容甄别流民。
大量的屯民先后涌入,很多储存粮食坐吃山空,导致现在存储的夏粮从最高峰的一万七千余石,下降到不足五千石。
省着点发放救济粮,差不多能够维持到明年3~4月份收割冬季稻时,前提是屯民人口不在增加。
如今的崇明岛上,3万多屯民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强壮的年轻男性,这也是郑国辉准备带去南洋的人口。
这些长毛余孽和流民,若是流落到外界,大概率是一个“死”字。
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地。
在经历天京屠城,李鸿章屠戮姑苏城数万降军等重大事件后,这些流落到崇明岛的长毛余孽,多少也知道当前的处境不容乐观。
崇明岛的新屯民中,从姑苏城逃出来的就有八九千,几乎全都被吓得肝胆欲裂,惶惶不可终日。
能够躲在这里苟延残喘,得以温饱度日,已经承受郑国辉将军莫大的恩情了。
所以在各屯中,都建有简陋的将军祠堂,每日承受屯民膜拜感恩的香火,祈祷着将军大人愈发的发达显贵,前途未可限量。
郑国辉将军官做的越大,这些躲藏在崇明岛上的屯民安稳生存下去的机会越大。
若失去庇佑,几乎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上到崇明岛上
郑国辉对岛上的情况增加了直观的了解,总体局势尚属安稳,绝大部分的屯民也知道感恩,大体是好的。
在移民屯子中
一般打乱编组12人为一组,六组为一队,建有土坯茅草房集中安置。
六至八队为一屯,每屯容纳人口约450~600人之间,相当于村级安置点,会有一些经营小买卖店铺,做豆腐,早餐,以及统一设置的杂货店之类。
杂货店兼营收购鱼货和野物,算是本地特产,随船运送出岛售卖,多少也能补贴一些银两。
在各屯中
有八個较大的屯子,为中心屯,一般人口较多,常住人口1000多到2000不等,针头线脑以及铁匠铺之内的商业较完善,比其他村屯也热闹些。
最核心的,就是光明镇了。
郑国辉在光明镇上的土城巡视了一番,这座土城以和茅草的土坯垒砌而成,高约3.8米至4.2米之间,环城一圈2200余米。
背靠光明湖,土城前方掘有4米来宽水渠,水渠前方150米范围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平时驻有三百余名通州团练看守。
土城四周设有十多米高木质望楼,每座望楼可供二三十人的小队警戒,装备洋枪十杆,弓箭和刀枪若干。
土城正门是5米多宽的大路,大门是用腿粗的硬扎原木制成,敷以铁条十字加固,看起来又粗犷又结实。
木门前方是石制月亮拱桥,没有吊桥这些设施。
不过在土城的城门两侧,各有百余米长的城台,最多可供五百余人上城作战,用密集的流矢和洋枪封锁道口。
没有相当强的武器枪炮,根本不可能攻破土城门。
土城内,分为内外两层。
内城全都是一个个高大的圆形粮仓,同样是用土坯砌成,这些加了茅草的土坯经过摔打,晒干后,一个个比石砖还硬。
垒砌成圆型粮库之后,外面用石灰水粉刷,库基全都是长条青石,高出地面一尺,可以防止积水和鼠害虫咬。
郑国辉在视察时,内城还有450多名劳力正在修建储粮圆仓,同时建设13座粮仓,每个工地二三十人。
剩下的都在挥汗如雨的制土坯,土坯和草之后,层层叠叠的堆砌起来,四周留空,放在河岸边冷风强劲的吹拂。
只需十多天时间,这些土坯就会彻底干透。
根据五叔郑守成的介绍
如今土城内有粮仓57座,每仓可储粮800余石,总储藏能力约5万石。
现在正在建设中三十余座粮仓,至明年三四月份冬季稻收割,要达到90余仓规模,可储粮7万石以上。
如今崇明岛上已经开垦荒地2万亩之多,饲养的鸡鸭家禽亦有二三十万只,存栏肉猪近千头,数量还在急剧扩大。
土城的粮仓建设绝不能停,此外,在各中心屯里,亦动工建设了一些小粮仓,每仓可储粮200余石,建设十几至二十多个不等。
各中心屯储藏能力在3000~4000石左右。以备不时之虞。
郑国辉晚上就在光明镇住了下来,兴致勃勃的品尝了铁锅炖鱼贴饼子,野菜烧野鸡,萝卜炖獐子肉,野参炖鳄腿肉等时令野味儿,那真是吃的满口流油,大声叫着太爽了。
这崇明岛面积广大,层层叠叠的山林芦苇中野物众多,什么大雁,天鹅,野鸡,野鸭,獐子,麋鹿甚至野狼都有,还有江豚和鳄鱼,两三尺长的大肥鱼更是多到数不过来。
这一年多来
随着郑国辉手中的权柄飞速扩展,崇明岛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
农闲时候的道路迅速延伸,开拓,各种水田,沟渠也都集中精力挖掘,取得了不菲的开拓成果。
这一片肥沃之地,特别适合于种植喜水的稻米,产量相当不错。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耕牛,郑国辉听后果断的决定,拨款4万两白银,专门用于购置耕牛,骡子,驴和马这些大牲口,总数约莫一千余头。
购置来的这些大牲口,不但可以用于农耕,而且可以繁衍养殖,贩卖出去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反正崇明岛上野草树林茂盛,随便放养都能活的很好,根本不用去管,也不怕跑了,那真是省力又省心。
郑国辉这段时间积攒了十三万两白银的私财,拿出4万两白银购置大牲口,在预留3万两白银购置武器装备。
剩下的钱,要留着用于购置西洋大海船,都有重要的用途。
6万两白银的话,按照当前的物价
购置一艘能够下南洋的千石福船,用料银加上工银等等,约值1500两~1800两之间,出入不会太大。
区别在于所用的木料,用部分拆船料能够节省成本,最好的铁木价格自然更贵。
若购置一艘西洋二手的旧帆船,载运量也是千石左右,所需耗费的就多了,约在4000多至6000两白银之间。
区别在于船况和配置,很多弗朗基商人的风帆大船都配有西洋火炮,一般3~8门不等,每门青铜火炮值数百两,价格差异就出来了。
福船是平底船型,西洋帆船是尖底船型,用料自然多的多,能够承受的风浪和恶劣气候更强,船帆受风更好,航行速度也更快。
相较之下,多花些银两还是值得的。
这段时间以来
郑氏家族四处求购千石大福船,船队规模已经增长到67艘,其中千石大福船有14艘,定下的千石福船还有20多艘。
这样的一艘千石福船,长约三十余米,宽约十余米,在运载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的同时,可以载运220~280名士兵之间。
少装些士兵,活动空间就大些。
若是距离短或者中途可以换乘,那么就可以多装载些士兵,相对环境要恶劣许多,会造成不必要的减员。
所以,郑国辉计划派人前往海南岛,先行向海南岛输送一部分人口,购买大块地皮,在当地耕种生息,并储存粮食。
今后开始大规模下南洋时,将海南岛用作中转港口。
此事应交予行事稳重且有经验的人办理,在明年开春后,即刻派人前往海南岛购地置产,并且修建港口码头设施。
最好的人选,当然是五叔郑守成了,崇明岛这块基业就是他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考虑到这里离不开人,必须要五叔郑守成亲自坐镇。
郑国辉的目光只能放到五叔的几个助手身上,和五叔郑守成商量过后,最终确定由小叔郑守信带队前往海南岛开拓。
小叔郑守信乃是庶子,和其他几位叔辈的庶子一样,并没有能够分得郑氏家族的族产,也没有机会自立门户。
基本上都是在族内,任职工坊管事,帐薄或店铺掌柜之类的事务,拿一份薪水,到年底还有分红和瓜果,肉类赏赐,总比听从外人使唤强的多。
在家族内做事,有种强烈的归属感。
这些庶出的叔辈都是小门小户,家财有限娶不起姨太太,依附着庞大的郑氏宗族过活。
郑国辉的几个弟弟妹妹大概也是如此,在老爷子百年之后,大房头的家产毫无争议的都要归属于郑国辉名下,那些庶出的弟妹基本上残羹剩饭都吃不上。
有能力的自己闯出一片天,没能力的就回归族中,看能否讨得郑国辉的欢喜,分配在哪一处工坊做个管事啥的,依靠每月发的薪资度日。
其他的各房头,大抵也是如此。
唯一比普通人强一些的地方,就是一些姨太太会藏些私房钱,私下偷偷的补给儿女,让他们过得尽量宽绰些。
郑国辉把开辟海南岛中转港口的重任,交到庶出小叔郑守信身上,直接把他感动的泪流纵横。
誓言无论何等困难,都要把交付的差事做好。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