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南下
爱小说(www.18ys.net)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18ys.net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张瀚在李庄时,经常有穷酸秀才跑过来投奔,主要也是因为张瀚的形象和神秘的气运牵扯在了一起,导致不少读书人愿意投效过来。
如果公开宣称的大事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这对张瀚形象可是大为不利,算是相当大的损失了。
一听说成方的长篇大论是张瀚所说,杨义连反驳的心气也没有了,当下眨巴着眼坐在桌前,半天也没有言语。
“我们该做什么还是要做。”成方见状反是不忍,他也能理解杨义的心态,大家都是从一个阵营过来的,只是心理上的感觉和坚守的东西有些不同而已,算不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当下成方反而是劝慰杨义道:“大人也说了只是推断,而且发生的时间最少也还有三四个月时间,所以十三山破围之议仍然可以上陈高经略,只是其允或不允,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且待再看吧。”
“也只能如此。”杨义心思沉重的回答着。
……
时间缓慢而坚定的往前迈动着脚步,转眼之间已经又过去一个多月。
这段期间,孙承宗已经早就和茅元仪等人一起离开了辽西,返回高阳老家。茅元仪则是到京师见一些老熟人,盘恒一段时间之后从通州坐船南下,直抵南京,在南京呆一段时间之后再到江南各处游历,他的官职是孙承宗保到了参将,没有新的战功也就是挂着参将头衔而不必赴任,等于是弄了一个朝廷官职在身上,行走各处要方便一些而已。
若在京师,茅元仪的参将身份好歹还有些用处,在北方边镇区域对武将的地位还是略有肯定的。
但茅元仪要去的是江南,本朝文风之盛无非是苏松常等各府的苏南,还有就是浙东,再就是江西,这都是科考大省,也是杰出的才智之士辈出的地方。在江南各处,出名的文士也就是名士倍受尊重,连秦淮河上的画舫里的诗妓们尊重的也是那些有文名的文士,对官员什么的倒未必怎样放在眼里,更不要提茅元仪身上挂着的是武夫的品阶,对他来说,完全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了。
还好在北上之前,茅元仪就在江南混出了赫赫声名,其才学十分驳杂,当然不止是兵家学说一种,诗词歌赋样样都来得,家族也颇有资财,最少以南京的物价和生活水平,茅元仪又曾经流连秦淮河畔追欢买笑,一般人家还真的负担不起。
其在青年时又在河畔纳两个名妓为妾,因为北上追求功名富贵,也被留在了家乡。
从通州坐船南下时,看着脚下潾潾流淌的河水,几乎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了。
船抵江畔时,在江北下了一场小雪,时间刚到九月底,还没有到十月,连一江之隔的江北都已经落雪了。
船行江上,船身四周灰黄色的水浪不断的涌来,江心到处可以看到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沙洲,水草枯黄,芦苇只剩下枯黄的苇杆。
不知怎地,茅元仪突然想起了柳河之败。
虽然是夏天出兵,不过料想柳河边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形吧,水涛拍岸,到处是水草和芦苇,水鸟也如眼前的水鸟一样在天空划过,发出意义不明的清脆叫声。
只是当时的柳河之战时,人们充满了信心和生气,那些壮实的辽民汉子披着坚实的铁甲,手持锐利的兵器,有一种难掩的血气,现在茅元仪回想起来,才感觉脑海中一双双眼睛都充满着惶恐和畏怯……那是一群完全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啊,和羊群有什么区别?
“我误军国之事,真是该死!”盘腿坐在船头的茅元仪,猛然想起当年之事,忍不住用拳头在自己膝上重重一捶!
船家和同船的人们吃了一惊,如果这三品武官在自己船上落了水,那可是不小的祸事。
后来见茅元仪只是一脸悲戚之色,再下来并无异样举动,众人这才放了心。
在这种孤凄悲凉的心境之下,天气仿佛更冷了一些,一直到水线到南端,才叫人感觉一丝温暖。
南岸并没有落雪,不过在离船上岸时风很大,吹的人心腹处都是一片冰冷。
茅元仪有几个随员,在水西门雇了一乘轿子,茅元仪现在是官体,虽然未穿官袍,但其已经是海内闻名的文人出身的武职官,到南京是请假游历,反正大明对官员管束的极为松驰,自己不愿赴任也没有人来勉强,只是在细节上稍加注意,不给政治可乘之机也就是了。
水西门附近船只甚多,茅元仪上岸之后,发觉有些异常。
原本这里多半是江船,也就是茅元仪坐的那种不大不小的乌蓬船,也有一些更小的船和渔船,主要是这些船为主。
漕船不走这边,是从扬州水面那里直通大运河。
海船也有,从苏松一带过来的海船,满载货物,从长江口直接入海。
听说二百多年前的郑和宝船的船队,建造是在江岸,入海也是一样的线路,现在还有一些造船厂的残迹就在江南一带。
江南现在也有造船厂,不过规模都很小,造船的规模一般都是江南民间用的小乌蓬船,明瓦船,工部在准安府的清江浦有大型造船场,在那里修补漕船,也建船新的漕运用的大船。
曾经在万历年间朝廷打算改漕运为海运,当时也谋划在江南一带兴修大型的船厂,用来建造大型的海船,不过后来张居正推翻海运之议,建船厂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海贸兴起之后,江南的大士绅眼看着外来的海船运走一船船的货物,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不用多想也会知道这种贸易肯定是直接到地头的方式最赚钱,被别人收走货运走,赚的肯定是小钱,大头是那些出货出货的船主们。
在这种急切的心理之下,所谓出海危险或行商是贱业根本没有人提起了。况且江南原本就是和北方不同,江南的大士绅家族对行商做买卖没有任何抵触心理,这一点和又想要钱又想要脸面的北方士绅团体完全不同。
在茅元仪北上之前,江南已经有较为发达的海贸了,虽然和福建广州那边的规模还是没得比,但江口这里的海船还是每天都可以见到,每天总会有三五十艘海船进出。
当然这些海船也并不全然是江南这边,有不少是从福建那边开过来的福船,到江南来运货,然后再往日本或南洋各国。
甚至也有荷兰船和西班牙船抵达江口,地方官员当然不准他们上岸,不过不影响这边中国商人去卖货装船。
现在呈现在茅元仪眼前的却是过于繁荣的景像。
以前一天能有几艘海船进出,现在眼前光是进出的海船就有十余艘,还有十余艘停泊在港口处,有蚁群一样的人群在来回在船上搬运货物,有下货的也有上货的,下货的多半是来自日本的土货,数量很少,所有的船只多半都是在上货。
货物当然是多半以生丝和瓷器为主,还有江南这边的产茶,这三样货是最重要的主流货物,还有一些布匹一类的货物,多半是辅助品,数量不多,算是主流货物外的一些添头。
货物多半是从苏、松、常、嘉、杭一带运过来在南京这边集散的,江南一带水网密集,各村之间就有水道相通,以小船通航,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象样的官道公路,只有一些大型的纵贯南北的大型官道,此外各县之间的沟通相连都是以水道为主,普通的道路可能不修,甚至可能没有什么象样的道路。
从村,乡镇,县,再到各府,皆是以水道相连。
最后在长江汇合,整个江南的水网如人的血管一样密布着,在交通上算是天赐之福,水网密布不仅是造就了鱼米之乡,在人员的流动和交通上也是有着北方没有办法比拟的便利,毕竟坐船的舒适度可是北方的马车没有办法相比的。
这也使江南一带人员流动相当频繁,浙江的名士在苏州府一样吃的开,苏州流行的东西隔不到一个月就会在杭州也流行开来,而南京则是集大成者,可能在商业上南京比苏州要稍逊一筹,甚至有钱的富商还不如扬州多,但从经济人文流通等诸多环节来说,南京还是当之无愧的江南首府,是江南各城中的集大成者,也包括海船停泊这样的事在内。
看着众多海船,茅元仪叫来船家,询问道:“水西门这边海船这么多了?”
船家看了一眼,眼里也有羡慕之色,都是操、弄航船的人,别人的大船抵自己的这艘小船十几倍大,毕竟还是有些眼红。
“回参将大人……”
“哎,”茅元仪无奈的道:“说了多少次了,叫声先生就行了。”
船家咽口唾沫,改口道:“茅先生,近两三个月来海船明显增多了不少,大约是以前十倍之数总是有的。”
茅元仪的称呼确实有些为难,在江南,任何称呼也没有一声相公来的亲热和尊重,象茅元仪这种明显有学问的读书人不是秀才相公,可真是叫人诧异,更叫人惊奇的居然是这茅先生居然是个参将,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
多谢大家的月票支持,YaphetS1I等同学,多谢。
今晚喝的有点小高,心情不坏,大家怎样?祝大家都有一个愉快的中秋。
https:///book_17079/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如果公开宣称的大事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这对张瀚形象可是大为不利,算是相当大的损失了。
一听说成方的长篇大论是张瀚所说,杨义连反驳的心气也没有了,当下眨巴着眼坐在桌前,半天也没有言语。
“我们该做什么还是要做。”成方见状反是不忍,他也能理解杨义的心态,大家都是从一个阵营过来的,只是心理上的感觉和坚守的东西有些不同而已,算不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当下成方反而是劝慰杨义道:“大人也说了只是推断,而且发生的时间最少也还有三四个月时间,所以十三山破围之议仍然可以上陈高经略,只是其允或不允,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且待再看吧。”
“也只能如此。”杨义心思沉重的回答着。
……
时间缓慢而坚定的往前迈动着脚步,转眼之间已经又过去一个多月。
这段期间,孙承宗已经早就和茅元仪等人一起离开了辽西,返回高阳老家。茅元仪则是到京师见一些老熟人,盘恒一段时间之后从通州坐船南下,直抵南京,在南京呆一段时间之后再到江南各处游历,他的官职是孙承宗保到了参将,没有新的战功也就是挂着参将头衔而不必赴任,等于是弄了一个朝廷官职在身上,行走各处要方便一些而已。
若在京师,茅元仪的参将身份好歹还有些用处,在北方边镇区域对武将的地位还是略有肯定的。
但茅元仪要去的是江南,本朝文风之盛无非是苏松常等各府的苏南,还有就是浙东,再就是江西,这都是科考大省,也是杰出的才智之士辈出的地方。在江南各处,出名的文士也就是名士倍受尊重,连秦淮河上的画舫里的诗妓们尊重的也是那些有文名的文士,对官员什么的倒未必怎样放在眼里,更不要提茅元仪身上挂着的是武夫的品阶,对他来说,完全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了。
还好在北上之前,茅元仪就在江南混出了赫赫声名,其才学十分驳杂,当然不止是兵家学说一种,诗词歌赋样样都来得,家族也颇有资财,最少以南京的物价和生活水平,茅元仪又曾经流连秦淮河畔追欢买笑,一般人家还真的负担不起。
其在青年时又在河畔纳两个名妓为妾,因为北上追求功名富贵,也被留在了家乡。
从通州坐船南下时,看着脚下潾潾流淌的河水,几乎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了。
船抵江畔时,在江北下了一场小雪,时间刚到九月底,还没有到十月,连一江之隔的江北都已经落雪了。
船行江上,船身四周灰黄色的水浪不断的涌来,江心到处可以看到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沙洲,水草枯黄,芦苇只剩下枯黄的苇杆。
不知怎地,茅元仪突然想起了柳河之败。
虽然是夏天出兵,不过料想柳河边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形吧,水涛拍岸,到处是水草和芦苇,水鸟也如眼前的水鸟一样在天空划过,发出意义不明的清脆叫声。
只是当时的柳河之战时,人们充满了信心和生气,那些壮实的辽民汉子披着坚实的铁甲,手持锐利的兵器,有一种难掩的血气,现在茅元仪回想起来,才感觉脑海中一双双眼睛都充满着惶恐和畏怯……那是一群完全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啊,和羊群有什么区别?
“我误军国之事,真是该死!”盘腿坐在船头的茅元仪,猛然想起当年之事,忍不住用拳头在自己膝上重重一捶!
船家和同船的人们吃了一惊,如果这三品武官在自己船上落了水,那可是不小的祸事。
后来见茅元仪只是一脸悲戚之色,再下来并无异样举动,众人这才放了心。
在这种孤凄悲凉的心境之下,天气仿佛更冷了一些,一直到水线到南端,才叫人感觉一丝温暖。
南岸并没有落雪,不过在离船上岸时风很大,吹的人心腹处都是一片冰冷。
茅元仪有几个随员,在水西门雇了一乘轿子,茅元仪现在是官体,虽然未穿官袍,但其已经是海内闻名的文人出身的武职官,到南京是请假游历,反正大明对官员管束的极为松驰,自己不愿赴任也没有人来勉强,只是在细节上稍加注意,不给政治可乘之机也就是了。
水西门附近船只甚多,茅元仪上岸之后,发觉有些异常。
原本这里多半是江船,也就是茅元仪坐的那种不大不小的乌蓬船,也有一些更小的船和渔船,主要是这些船为主。
漕船不走这边,是从扬州水面那里直通大运河。
海船也有,从苏松一带过来的海船,满载货物,从长江口直接入海。
听说二百多年前的郑和宝船的船队,建造是在江岸,入海也是一样的线路,现在还有一些造船厂的残迹就在江南一带。
江南现在也有造船厂,不过规模都很小,造船的规模一般都是江南民间用的小乌蓬船,明瓦船,工部在准安府的清江浦有大型造船场,在那里修补漕船,也建船新的漕运用的大船。
曾经在万历年间朝廷打算改漕运为海运,当时也谋划在江南一带兴修大型的船厂,用来建造大型的海船,不过后来张居正推翻海运之议,建船厂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海贸兴起之后,江南的大士绅眼看着外来的海船运走一船船的货物,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不用多想也会知道这种贸易肯定是直接到地头的方式最赚钱,被别人收走货运走,赚的肯定是小钱,大头是那些出货出货的船主们。
在这种急切的心理之下,所谓出海危险或行商是贱业根本没有人提起了。况且江南原本就是和北方不同,江南的大士绅家族对行商做买卖没有任何抵触心理,这一点和又想要钱又想要脸面的北方士绅团体完全不同。
在茅元仪北上之前,江南已经有较为发达的海贸了,虽然和福建广州那边的规模还是没得比,但江口这里的海船还是每天都可以见到,每天总会有三五十艘海船进出。
当然这些海船也并不全然是江南这边,有不少是从福建那边开过来的福船,到江南来运货,然后再往日本或南洋各国。
甚至也有荷兰船和西班牙船抵达江口,地方官员当然不准他们上岸,不过不影响这边中国商人去卖货装船。
现在呈现在茅元仪眼前的却是过于繁荣的景像。
以前一天能有几艘海船进出,现在眼前光是进出的海船就有十余艘,还有十余艘停泊在港口处,有蚁群一样的人群在来回在船上搬运货物,有下货的也有上货的,下货的多半是来自日本的土货,数量很少,所有的船只多半都是在上货。
货物当然是多半以生丝和瓷器为主,还有江南这边的产茶,这三样货是最重要的主流货物,还有一些布匹一类的货物,多半是辅助品,数量不多,算是主流货物外的一些添头。
货物多半是从苏、松、常、嘉、杭一带运过来在南京这边集散的,江南一带水网密集,各村之间就有水道相通,以小船通航,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象样的官道公路,只有一些大型的纵贯南北的大型官道,此外各县之间的沟通相连都是以水道为主,普通的道路可能不修,甚至可能没有什么象样的道路。
从村,乡镇,县,再到各府,皆是以水道相连。
最后在长江汇合,整个江南的水网如人的血管一样密布着,在交通上算是天赐之福,水网密布不仅是造就了鱼米之乡,在人员的流动和交通上也是有着北方没有办法比拟的便利,毕竟坐船的舒适度可是北方的马车没有办法相比的。
这也使江南一带人员流动相当频繁,浙江的名士在苏州府一样吃的开,苏州流行的东西隔不到一个月就会在杭州也流行开来,而南京则是集大成者,可能在商业上南京比苏州要稍逊一筹,甚至有钱的富商还不如扬州多,但从经济人文流通等诸多环节来说,南京还是当之无愧的江南首府,是江南各城中的集大成者,也包括海船停泊这样的事在内。
看着众多海船,茅元仪叫来船家,询问道:“水西门这边海船这么多了?”
船家看了一眼,眼里也有羡慕之色,都是操、弄航船的人,别人的大船抵自己的这艘小船十几倍大,毕竟还是有些眼红。
“回参将大人……”
“哎,”茅元仪无奈的道:“说了多少次了,叫声先生就行了。”
船家咽口唾沫,改口道:“茅先生,近两三个月来海船明显增多了不少,大约是以前十倍之数总是有的。”
茅元仪的称呼确实有些为难,在江南,任何称呼也没有一声相公来的亲热和尊重,象茅元仪这种明显有学问的读书人不是秀才相公,可真是叫人诧异,更叫人惊奇的居然是这茅先生居然是个参将,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
多谢大家的月票支持,YaphetS1I等同学,多谢。
今晚喝的有点小高,心情不坏,大家怎样?祝大家都有一个愉快的中秋。
https:///book_17079/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