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说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

小说:甲午之军工霸世 作者:那年那兔 更新时间:2016-06-27 11:35
爱小说(www.18ys.net)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18ys.net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人口:中国没有准确数据,但应该不少于4.5亿,日本是4100多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以上。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多次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是肯定无法完成的,而且这些商船上的水手实际上也是日本海军的后备役,某种意义上,他们的价值甚至超过江田岛;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北洋水师之所以是一次性海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虽然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但出口创汇能力已经后来居上,日本政府有钱大量添置新舰,生丝居功至伟(甲午时期出国卖春的日本女人还不算太多)。
  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日本煤质极差,因此日本海军在战前囤积了大量的中国优质燃煤备用,而北洋水师一直都只有劣质煤炭可用,开平煤矿看上去是李鸿章控制的,但却是完全追逐利益的企业,北洋出不起高价,该矿就一块煤都不卖给北洋。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这方面中国领先一点,但也只是不烂而已,而且日本因为没有可靠的铁矿石来源,钢铁工业的意义并没有后来那么大。
  兵力:清朝当时有69万正规军,但其中勉强能用,不至于听到炮声就崩溃的“精锐”不过10万人左右,而就算是这样的所谓“精锐”,从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来看,战力也就相当于一般日军的1/2~1/3,而日军光是常备军就超过12万人,动员后更可达到22万以上。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中国军火的产量应该要超过日本一大截,但是质量极为低劣,大部分产品都是不堪使用的样子货,而且全是仿制,缺乏创新能力;与之相比,日本当时已经在试制苦味酸炸药,不久又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伊集院引信,技术力量远胜中国,发展后劲自然也大得多。而且中国那么多家军工企业是各搞各的、分散了本就有限的技术力量,这一点也不能与日本相比。而且日本政府思路远比李鸿章清晰,他们进口的目的性很强,不像李鸿章见了便宜货才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大量进口的速射炮与大装药量钢壳爆破弹(根据笔者考证,日本当时还没能力自产。),在甲午海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李鸿章犹犹豫豫,火烧眉毛的时候都下不了决心高价购舰,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我们再比较造船。1890年前,两国造舰实力还在一个水平线上,福州船政甚至还略强一点,平远号在大东沟时的表相超越了在此期间日本所造的任何一艘军舰;但此后由于没有持续的投入,中国的造舰技术不进反退,而日本却能够自造三景舰这样的4000吨级巡洋舰,差距由此迅速拉开。
  财政收入: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16)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但是清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1893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而借助近代财政系统,国力远弱于中国的日本,财政收入也达到8804.5万日元,折合
  5868.7两白银,利用近代金融手段,决算更是达到了11376.9万日元,仅比清开支少1286万两。同时清财政相当部分消耗在八旗、绿营等已经没有任何实战能力的部队上,每年就达2000万两以上,同时由于疆域辽阔,部队分散驻防,所以军费开支虽然达到4、5000万两,远超日本约23000万两(1892年开支),实际用于机动作战部队的军费(类似北洋水师根本就军费不足),远不如日本。
  最后是科学教育。
  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小学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60%,而且在1873年就已经有接近30%了,并非短时间催生的结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已经积累了数量至少不下百万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士,而满清的洋务运动中除了国内有限的几个新式学堂,就只有数量更少的出国人员,撑死了也就培育出几千人,或许在精英上差距还不算太大,但没有良好的基础,精英再能耐也没用武之地,何况中国的那点新学精英还被淹没在旧文人的汪洋大海中,想要做点事情无不举步维艰,跟日本同行的处境根本没法相比。
  而且即使仅论新式精英的素质,中国其实也远不能与当时的日本相比,之所以能在火炮国产化等部分领域领先于日本,只是因为中国将有限的人才集中用到有限的几个领域,而日本则是全面铺开,分散了力量而已。但从长远来看,日本的路子发展后劲要大得多,尤其是当时的中国只注重模仿实用技术,基础科学上仍是一片空白,而日本早在1880年代就已经有了能在世界科学史上留名的大科学家,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PS:所谓日本政府将马关赔款大半用于教育是谣传,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不过日本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本来就已经很高了,就算不再增加,也一样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实个人认为,日本早在甲午时期就已经有了快速工业化的基础,只是当时日本高层虽然人杰辈出,却偏偏没有一个懂工业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太多弯路,当然这是中国的幸运......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