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UDO
爱小说(www.18ys.net)开通手机站了,手机用户可以登录 m.18ys.net 进行阅读,效果更好哦!
90年代欧洲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美国相差有限,但主流群体对电商业务几乎都持保留态度,认为欧洲传统商业发达,国家民族众多,语言割裂严重,市场狭小,EC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只能作为补充,不宜过度投资。
MUZE内部大多数人看法类似,优立得成立后,一直没人建议组建独立的电商。简越知道德国人的德性,不想费口舌,有条不紊地准备组件。
首先是语言关。96年2月康德中心建成后即开始组建语言文化研究所,陆续招聘了一批语言文化类研究员。当时打的名头很大——振兴德意志,甚至康德中心主任荣格-阿施沃夫也信以为真。97年6月EFEK成立后,语言所从康德中心转场,成为其下属机构,开始为门户网站做准备。
在组建绿橡树上,IVS内部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必要。团体需要一个喉舌,传统手段见效缓慢,好的工具不能不用。大家都这么想,绿橡树的筹备工作进展神速,97年底即上线。为尽可能地扩大绿橡树的影响力,EFEK大幅增强了语言所的实力,还与慕大等多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将绿橡树逐步从单一的德语版发展到涵盖英、法、意、西等主流语言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其次是物流关。欧洲物流业虽发达,但受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影响,物流成本非常高。如果不想办法将物流成本降下来,电商很难盈利。简越采用三条腿走路,一是充分利用榈利涯的大物流平台,争取物流公司最优惠的价格;二是发展自营业务;三是提高优立得的固定资产利用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益均沾”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感恩之举。没有众多老牌物流企业和大量地方中小商业企业的支持,UDO的电商业务很难实现规模盈利。虽然从商业角度来说只是生意,大家谁也不欠谁,但毕竟相处愉快,没有必要为多增加一点利润换合作伙伴。
再次是技术关。顶级电商的数据处理量非常庞大,想提高客户的购物体验,必须在大规模分布式事务处理上有足够的技术积累。90年代的硬件不如人意,短期内也无法有质的提升,唯一的出路是尽可能地在软件上下功夫。从这点来说,UDO现在以软件为主,是历史惯性。当然软件也非常重要,利润率高,算是两全其美。
为突破技术关,简越也是三条腿走路,一是组建莫根软件,二是寻找盟友,三是广泛参股或收购相关企业。UDO重组后,MUZE和其他股东与之相关的成员企业均转入。上市后,UDO又收购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小企业。它名字中的“控股”二字是自然而成,因为参股或控股的中小电子与IT企业数以百计。
最后是体验关。实体店与网店相比,体验优势明显。更要命的是,欧洲传统商业非常发达,网店的劣势被放大。为突破体验关,MUZE绞尽脑汁,不仅频频发动宣传,在品控上狠下功夫,而且举债数百亿欧元建设了大批的中小型综合性门店。换句话说,提前烧钱。
表面上看,这种策略很危险,如果UDO不能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上市,MUZE将元气大伤,甚至可能解体;但MUZE上下可不这么想。对他们来说,UDO能上市就上,不能上市就自用,反正产业多,可以一店多用。事实也是如此,MUZE的固定资产利用率是欧洲财团里最高的,没有之一。各地的产业清一色的多功能型,包括规模最小的便利店。MUZE的员工吃得多,却普遍胖不起来,跟工作量有关。
98年8月8日,优立得网上商城独立注册,简称UDO。因为MUZE财力不足,又不想风投分钱,UDO上线后的磨合期拖得有些长,直到99年2月才完全正常,接着开始高歌猛进。
简越从不迷信互联网,一直对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嗤之以鼻。在他的心目中,这只是金融资本炮制的噱头,互联网本质上只是一个提高沟通效率的工具,世界上最远的地方是人心,零距离永远无法真正实现。无论网络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品牌和质量不可或缺。正是因为他这样想,MUZE控制时期的UDO是一个铁腕的网上王国,没有假货烂货生存的空间,即便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也严格执行这种规矩。
JUDO不是问题,日本人不喜欢劣质货,UDO和永旺合作非常愉快。RUDO和优多网都有些麻烦,前者还好一点,UDO在俄罗斯的影响大,已构筑起一个强有力的生态圈,又有普苏财团这样的地头龙支持;后者很被动,一是中国的大环境影响,二是合作伙伴立福集团不稳定,口碑越来越差,而且有意自建电商。
UDO和优立得分家后,管理层考虑到优多网政治干扰大,前景不明朗,运营上也乏善可陈,于是逐步退出中国大陆的业务,将优多网的主力集中到港澳台和东南亚、澳洲,主要使用英文名字。7月UDO彻底独立后,优多网在中国大陆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目前UDO集团仅有认证、市调等少数成员企业在中国大陆有业务。不过想阻挡UDO这种规模的企业进入某个区域市场是典型的痴人说梦,它现在的实力远非电商时期可比。
转型完成后,UDO下设URI(UDO研究院)、UTS(UDO技术服务)、UDO咨询、UDO认证、泰若网络、UDO电商、UDO市调、UDO投资、UDO银行、UDO保险、优宝、优利宝、UHC、UDO教育等十四家一级子公司,总雇员超过40万,是欧洲毫无疑问的头号综合性高科技企业。
在起家的EC领域,UDO逐步退居幕后——主攻B2B的ULT被出售给法国康帕斯集团,主攻C2C的UIW被出售给英国刚特集团(Gumtree),B2C业务被分拆出售给传统商业企业,仅没人接得下来的C2B平台UWT被保留。当然UDO也舍不得放手,UWT既是武器,又是一个大财源,还是UDO圈中小企业的帮手和它维持在大宗货物市场影响力的工具。
表面上看,一连串的动作过后,UDO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实际相反,因为它不仅升级做裁判和股东了,而且收入的稳定性大幅提高。
指望一帮新新人类不折腾是不可能的,从EC领域撤退后,UDO增强了科技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越来越热衷于玩无形商品。整合相关业务后,UDO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和技术服务子公司UTS。与EMK不同,UDO以自行研发为主,倒腾为辅,总体来说还算安分;也不得不安分,涉足的领域太多,其中是不少是敏感技术和战略技术,胡来容易出事。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各国都有大量的机构从事相关的工作,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转化率仍不够高,真正的及时性也值得商榷,官僚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业务技术含量极高,寻常企业根本玩不转。UDO是第一家大规模进入这个领域的巨型上市公司,UTS定位明晰——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明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速度和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盈利模式清晰——帮供需双方牵线拿佣金,帮客户管理专利,帮客户将用不上的成果卖个好价钱、承接研发订单等等。
UTS本质上是一个高级科研管家兼创业孵化器,如果有选择,大学老师和研究员们更希望做自己擅长的事,而不是琢磨该怎么找项目、发财和应付三教九流。对大学和独立研究所管理层来说,术业有专攻,UTS规模优势明显,效费比高。正因如此,UTS在筹备阶段便得到了欧洲大批高校和独立研究所的支持。虽然共享模式容易泄密,签约的单位仍络绎不绝,UTS上线后迅速成为欧洲知名的技术掮客兼知识产权玩家,业务量节节攀升,轻松实现了盈利。
互联网服务领域,UDO大幅增强了搜索业务,将Terra、Lycos、Voila、Yandex四个搜索引擎整合到Terra旗下,统一由Terra-Networks即泰若网络管理,在英、法、德、俄、西五种语言覆盖的范围都能找到足够的饭吃。对华业务统一以莱科斯即Lycos的名义出面,不过目前份额很小,估计未来也很难超过百度。这不是技术问题,UDO麾下的泰若,技术比谷歌不会差,财力超出不止一筹。条条大路通罗马,UDO从来都不是一家死板的企业,更不喜欢自吹自擂,管理层肯定会想办法提高中国市场的收入。
金融服务领域,UDO持续高歌猛进——第三方支付工具优宝彻底压住贝宝(Paypal),坐稳了榜首的位置,不仅在欧洲如鱼得水,在美加和日本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相对独立的理财基金优利宝锐气不减,虽然它不再接受大额长期投资,规模仍逐月递增,现在是一个真正的庞然大物,管理的资金规模近5500亿欧元。
为遏制不好的苗头,也为了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避免恶性循环,优利宝管理层果断降息,11月甚至下调了两次。即便如此,在普通人的眼中,总比存银行利息高。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有UDO做靠山,优利宝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再说它运营良好,也没有潜在的致命威胁,因此选择撤出的资金寥寥。
这么多钱,想充分利用起来,必须开发新业务,于是优利宝全面进入了P2P网贷领域,开始给UDO圈之外的群体贷款,采用的是保本模式,因地制宜。在西欧和北欧,它贷款的利率比银行小额借贷略高,但相差有限,总体来说双方相安无事。在东欧和南欧等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则以协商利率为主,虽然也是以大银行的小额贷款利率作为参考,但波动范围非常大。
坏账是金融行业的敏感话题,优利宝的坏账率极低,似乎没什么人敢恶意赖账,包括地广人稀、混乱的东欧。同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羡慕,也没有妒忌,辛苦钱可以接受。
由于优利宝牵扯到的群体过多,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它在东欧的操作完全合法,反正也没什么恶性案件传出来。饶是如此,优利宝也得了一个绰号——UFC,意即无限制格斗冠军。UDO金融投资事业部其他部分被牵连,很快简称UFS被人改成了UFC。严格来说,这事跟优利宝的大哥UDO投资也有些关系。虽然UDO投资主要跟社会中上层打交道,但同样不择手段,只是做得更文明一些。大家都这么想,绰号想不流行都难。
UFS的名声不太好,但生意一直红火,没人揪着不放,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UFS也从放过真正的高利贷。随着UDO圈的扩大,它的利润水涨船高,成为UDO旗下最赚钱的事业部,预计2001年净利能超过100亿欧元。对新兴科技型企业来说,这个数字足够耀眼,比绝大多数老牌企业的同类部门都强。
UHC即UDO医疗健康事业部是新业务,进展顺利。它是UDO唯一直管的重资产企业,分外引人注目。10月初的成立大会上,捧场者众,世界上排得上号的医疗器械和医药企业一个不落,都派了代表。西门子甚至派了一个副总裁领衔的高规格代表团——不是临时起意或者凑热闹,UHC的总部在爱尔兰戈尔韦,成立大会也在戈尔韦举行,需要坐飞机。GE同样重视,医疗事业部总裁亲自带队。
谁都知道UHC是一个难缠的客户,因为UDO旗下从没有过好说话的企业;没多少人相信UDO能复制其他领域的成功,欧美医疗医药领域巨头林立,但也没人敢断定UHC一定做不起来。万一它的计划顺利实现,到时候就悔之晚矣。此外,欧洲的私立医院以社区医院为主,而社区业务是UDO的优势领域,试点医院均运营良好。美洲方面,虽然UHC进入美国医保系统有些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毕竟美国投资者在UDO持有大量的股份;UHC又是一家爱尔兰公司,甚至UDO现在也可以算一家爱尔兰公司,真正的爱尔兰公司。
UHC的成立让UDO的国籍问题重新成为焦点。这家公司上市之前的国籍很明确,就是一家德国企业。到处上市后,股权体系越来越复杂,虽然控制权今年7月之前一直在MUZE手里,但它不能算一家纯粹的德国企业。
跟其他IT巨头一样,UDO也喜欢利用爱尔兰避税。与同行不同的地方是,UDO没有选择首都都柏林,而是在第四大城市戈尔韦圈了一块地,在上面大兴土木,现在已拓展成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镇。之前大家都以为它是为了支持盟友,后来才发现不对——所谓的“双层爱尔兰汉堡”避税策略居然是个假象,UDO的真实目的是换国籍。
从商业角度来说,UDO的选择可以理解——爱尔兰是永久中立国,税负轻,都柏林又愿意给特殊照顾,换国籍有利于UDO的全球拓展,但这不是简单的商业问题。UDO不比普通企业,这样做本质上捅马蜂窝,很容易招来群殴。它虽强,但也扛不住那么多同行,更不要说还有北爱的政治麻烦。
UDO管理层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条不紊地准备分流。首先是应柏林的要求,将全球行政总部从繁华的慕尼黑搬去落后的布尔格市,然后将部分人手转移到戈尔韦,开始筹备中央研究院。
就在普通投资者犹豫是否要抛售股票、竞争对手们窃喜的时候,欧盟出手了,开始严查避税问题。华盛顿跟着凑热闹,这是难得的良机,不能不用,日益干涸的国库急需补充能量。都柏林很配合,修改了税收制度,避税天堂从此成为历史,一时间鸡飞狗跳。
UDO换国籍了吗?没有,只要总部还在欧洲,国籍对UDO来说就是个伪命题。它是欧洲唯一由欧委会——不是欧盟委员会,而是欧洲委员会监管的公共企业,也是唯一能在东西南北欧通行无阻的企业。能量之强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即便电欧被夺走,仍富可敌国,线上和线下都有庞大的影响力,在部分地区甚至称得上无处不在。
这家公司有欧洲企业中最多的股东——近2000万,替欧洲中下层打理着超过5000亿欧元的存款,每年能给投资者带来近千亿的回报。它不是大象,也不是老虎,它是霸王龙——穿越时空而来的庞然大物。在竞争对手IBM还在犹豫是否要鼓吹“智慧星球”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全方位的布局,并在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张强大的业务网络,日进斗金。这张网才是真正的明网——明明白白的网,光明的网,与黑暗为邻,却始终不失本色……
“唉,我怎么又开始做梦了。”简越轻轻给了自己一耳光,低头继续看文件。饱暖生闲事,UDO没有了危机,相关人等都松了一口气,八卦重新开始流行了。
爱小说WWW.IXS.CC努力创造无弹窗阅读环境,大家喜欢就按 Ctrl+D 加下收藏吧,有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